重磅!成功入选世界级名录!
重磅!成功入选世界级名录!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距今约24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出土青铜编钟,是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为国务院禁止出境的一级文物。
“曾侯乙编钟入围《世界记忆(国际)》名录,其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其以青铜器作为载体,以铭文和声音互证的方式,二者共存一体,构成了迄今所知公元前5世纪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有声文献。”曾参与曾侯乙墓发掘,并长期从事考古研究的北京知名专家冯光生介绍,这份档案文献遗产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
曾侯乙编钟出土前,在我国烟波浩瀚的古文献中,没有存留下一部真正的音乐理论专著,而曾侯乙编钟铭文则是目前所见唯一的中国先秦宫廷乐律文献。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突破以前所有出土青铜器铭文的范式,分布在钟体、钟架、挂件上的共3755字铭文,不仅记载了曾国的音乐乐律体系,还包括当时周、楚、晋、齐、申等国的律名,涉及长江、黄河流域的多个诸侯国,是一部先秦宫廷音乐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
“曾侯乙编钟是数千年青铜乐钟经验和技术的总结,可谓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古代青铜铸造技艺的巅峰。”冯光生表示,这部先秦官方乐律文献,为中国出土金文中所仅见,所记录的28个律名,有三分之二在典籍中失传,大量失传的音乐知识和实践也因其被发现得以重新认知,其专业性远远超出了传世文献的记载。
全套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钟架上,音色优美、层次丰富、音域宽广,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声齐备,仅次于现代的钢琴,却比钢琴的出现早2100多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打破了我国古代只有“五声音阶”之说,那种长期以来认为中国“七声音阶”系从“希腊传入”的论断不攻自破,从而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敲击单个编钟钟体的不同部位,可以发出两个完全不同的音,且两个音之间相差3度。”冯光生说,经过研究发现,曾侯乙编钟普遍具有“一钟双音”的声音特征,当时工匠通过耳测听音,不断打磨钟坯内壁,调整厚薄,改变音高,追求完美的音色,从而形成完美的乐音体系,这说明先秦时期的音乐已经具备高超的音乐水准和丰富的音乐内容。
“太神奇了,既兴奋又激动。”回忆起当时参与曾侯乙墓发掘的情景,冯光生仍记忆犹新。为了全面采集编钟的信息,进一步认识、研究、传播编钟,考古工地指挥部决定举办一次曾侯乙编钟音乐会。
1978年8月1日,在随州市一个部队的礼堂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编钟音乐会拉开帷幕。“当时,音乐专家们对演奏曲目精挑细选,包含古今中外代表曲目。”冯光生介绍,第一首演奏曲目是当时最流行、最熟悉的《东方红》,一曲演奏下来,响亮的钟声和清晰的旋律直入人心,引起强烈共鸣。专家们还演奏了古曲《楚商》,人们熟悉的《国际歌》,以及美国电影插曲《一路平安》,中国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浏阳河》等等。金声玉振,2400多年前的礼乐重器,演奏现代音乐,一样庄重磅礴又优美动听。这场音乐会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向全国、全世界传播。
1979年9月,曾侯乙编钟进京展演,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向世界展示中国古老乐器的风采。那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一些海外华人有了机会回到祖国,他们纷纷到展厅参观这套中国最古老的乐器。1979年9月起,国家文物局开始组织复制编钟,并复原编磬,至1983年初正式完成,开始进入博物馆展览并出国演奏。
“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每天都有上十场演出,人流不断。”冯光生回忆,那是个春天,天气寒冷,上野公园的门口经常因为展览排着长队,最多的一天观众达到了1万人,络绎不绝。
在音乐之城德国科隆,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东方古老乐器的风采,音乐家、音乐爱好者都被编钟的魅力深深感染,非常热情。
在北京,著名意大利音乐家帕瓦罗蒂慕名而来。当演奏其代表作《我的太阳》时,他情不自禁地应和旋律,感慨:“音乐万岁!”
4月16日,李幼平教授在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博物馆演奏曾侯乙编钟(仿制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摄)
世界上所有爱好音乐的人,都会喜欢、赞叹编钟。“曾侯乙编钟出土47年来,人们更多的是从体量、数量、工艺、装饰、声音等角度赞美它。此次入围《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是从档案文献的角度,聚焦这份珍贵遗产的内涵——复杂的音乐数理关系和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是人类的智慧之光、精神之光。”冯光生说,“曾侯乙编钟这部公元前五世纪的有声乐律经典,是跨民族、跨国界的遗产,是中国智慧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这是当今人类的共识。”
2022年5月22日,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创编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剧《编钟乐舞》复排试演。首演于1983年的《编钟乐舞》曾被业界誉为“音乐舞蹈史诗”“乐舞里程碑式的作品”,先后出访过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保留节目。(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摄)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一直在省博物馆陈列展出,成为镇馆之宝,每年有近500万海内外观众来汉一睹其芳容。
每到寒暑假或旅游旺季,湖北省博物馆南门和北门外的观众早早便排起长龙。博物馆一开门,就有人一路小跑直奔“国宝”。
曾侯编钟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近年来,其复制件频频亮相大国外交舞台,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6亿多人通过各种渠道领略了“孔子时代的音乐”及编钟乐舞的魅力。古老的编钟,仍在续写着今天的故事。
4月17日,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第八批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我省申报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申报之路”历经几代人、历时数年,其背后还得到了国内外诸多学者及各界的支持。
随州曾侯乙编钟是在国家档案局的指导下,由湖北省档案局组织湖北省博物馆、随州市擂鼓墩文物保护中心联合申报。申报过程中,得到了湖北省档案馆、随州市博物馆、随州市档案馆等多家单位的鼎力支持。
随州市是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地,随州市擂鼓墩文物保护中心是擂鼓墩古墓群的专职管理机构,主要担负擂鼓墩古墓群的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展示等工作。曾侯乙墓位于擂鼓墩古墓群重点保护区内,中心建有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展厅内的遗址本体、出土文物、照片和文字,真实展现了曾侯乙墓的历史原貌和出土文物概况。曾侯乙编钟自出土以来,即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对公众展出。湖北省博物馆是曾侯乙编钟的收藏与研究、保护、展示单位,负责曾侯乙编钟铭文的整理与学术研究。
省博物馆馆长张晓云介绍,早在2016年10月,第十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在中国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考古学者济济一堂。会议期间,大家参观了省博物馆,了解了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曾侯乙墓出土音乐文物及其反映的中国青铜时代音乐文化,并探讨了曾侯乙编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可能性。经过充分讨论,大会通过《东湖宣言》,学者们一致认为,曾侯乙编钟加入世界记忆名录,当之无愧。
2018年3月,时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教授对于曾侯乙编钟申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提交了建议案,中国国家文物局、国家档案局表示支持。省政府、随州市政府积极支持编钟申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正式开启申报之路。
2024年7月1日,联合国世界记忆项目名录分委会主席leyu官网、荷兰国家图书馆典藏部主任扬·博斯带领8名评委及专家交流团来汉,参观省博物馆,聆听编钟乐舞表演。交流团成员均表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编钟价值重大、载体独特,通过音乐拉近与世界的距离。
近十年的申报之路,终传喜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申报书上看到,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北京大学李零教授、英国皇家音乐学院Gabriele Rossi Rognoni教授,以了解该文献遗产价值和来源的独立个人身份,支持申报工作。
“曾侯乙编钟出土47年以来,湖北相关文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们,接力认知、研究、传播和复制编钟,这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结果。”省委副秘书长高建舟说:“湖北将持续保护和展示好编钟文物,传承和发扬编钟文化,并将打造一条‘编钟文化主题旅游线路’,让这张国际文化名片更加熠熠生辉。”